在 vCenter 內移除一個共用 DataStore (NFS分享),要注意的事情比較多,這邊提供一些應該要檢查的地方給自己註記,以免下次自己又忘了。
- 不能有 VM Guest,要事先移走
- 不能有硬碟、Swap 區放置
- 檢查 VM Guest 光碟機有沒有綁 DataStore上的 ISO 檔案
- 是否有未刪除的Snapshot,裡面的內容有使用到
在 vCenter 內移除一個共用 DataStore (NFS分享),要注意的事情比較多,這邊提供一些應該要檢查的地方給自己註記,以免下次自己又忘了。
這是一個蠻愚蠢的問題,但因公司內部的伺服器沒有必要是不上網的,所以沒有辦法由網路更新,到 VMWare 官網去抓更新版,卻是一個 ISO 檔案,難不成要光碟開機才能更新? 跟 ESXi 一樣嗎? 網路找一下資料,答案很簡單。
由 vCenter 的管理介面 (https://<vcip>:5480) 利用 root 登入後,左邊的選項有 Update,點擊後要等一下,還記得我說主機沒有上網,再來下拉螢幕右方的 Check Update 按鈕,就可以看到 check CD ROM 的選項 (雖然嚴格來說不能算 CD, 因為容量超過其上限)。
下方就顯示更新後的標的,當然點擊時別問了先把CD ROM 掛載到這台虛擬機上去(這點算是很基礎的東西我就不PO了), 更新需要蠻長一段時間,可能有30-45分鐘,遠遠超過對方計算的4分鐘,升級前也會詢問有沒有事先備份? 如果沒有可以先去執行一下,懶的備份的就做一次 snapshot 就好 (如果您的 vCetner 也虛擬化了),更新過程中服務會重開,但是主要服務啟動後就可以登入 vCenter 使用 (實際安裝約到了 90% 以後),只是會不時出現每個服務重新佈署的訊息,完成後就可以看到成果了。
裝 vCenter 7 真的很麻煩,我將近裝了快10次才成功,其中有些”眉角”沒有把握到,那裝 1000 次都會卡住,有些東西分享一下給大家希望不要跟我一樣浪費了點時間:
1. 留意虛擬機的時間,由於使用OVF安裝完成後,會使用 UTC 的標準時間,跟台灣相差8小時,請務必先調整 (我是透過進虛擬機 BIOS 調整)
2. vCenter的名稱最好事先在 DNS Server 上先輸入, vCenter 網路設定一定要跟此名稱相符
3. 設定網路時有可能會出錯,或是存檔時需要很久的時間,請務必耐心等待並驗證是否有修改完成,不然接下去還是有可能出問題
建議:
(1) 每個步驟完成後最好做一個 SnapShot,萬一出問題卡住就不用重新匯入檔案,可以節省一些時間。
(2) OVF 範本部署除可用 Vmware 機制匯入外,可以啟動 windows 介面來進行,不過基本上兩者都是部屬一台 virtual appliance
緣起
近兩年來 VMware 軟體也不斷升級進化,更提出 vSAN 功能可以提升可用度及簡化備份程序,在這幾年持續觀察其演進,並仔細測試每一代的功能與容錯能力,經過上次外出上課,開始考量利用此最新的功能來改善公司的環境。
vSAN 機制藉由串連不同的主機(Host)內部的硬碟空間,作成一個容錯的機制分享空間機制,透過資源的自動分配使其任一虛擬機(VM)在此機制都能保留多份(看設定)資料,並於運行時自動更新所有分身的資料使其維持同步,這樣可以保證任一台主機(Host)故障、或是硬碟故障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啟動分身,大幅度減少停機時間,目前公司採用定期整機備份,除了復原有時間差外,每次備份都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以及空間,間接影響機器壽命。
軟體定義的機房是未來的趨勢,雖然這個議題講了很久,但在台灣實作上還沒有聽到成功的案例,部分廠商已經在市場上推出類似的產品,其中 VMWare 的 vSAN 及 NSX 分別是軟體定義的儲存設備及軟體定義的網路設備,昨日到精誠參加 VMWare 舉辦的一日營教育訓練,講師也是 VMWare Day 的講師,但是時間由原本的 50分鐘拉長到整天。
vSAN 軟體是軟體定義的儲存設備,未來的管理者不需要知道檔案被存放到哪邊去,只要在系統上設定備份的數量,希望能效能,軟體會自己去配置每台虛擬機的設定。
思考了一下為何在測試的時候會失敗,可能的原因是 vSAN 有個 Health check 的機制,安裝vSAN 後他一直顯示錯誤訊息,但並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錯誤方向,就有點難除錯
VMware vSphere 6.5 出來好一陣子,但是一直沒有時間去測試,這個月剛好公司進了兩台 Dell R730,順便就來測試一下看看功能
在沒有看任何問文件下,發現安裝 Esxi 6.5 加不到 6.0 的 vCenter 去,原來整個認證機制有大幅度的變更,只好重新安裝一個 vCenter 6.5 來測試, Esxi 6.5 本身的網頁介面做得很不錯,速度甚至比 vCenter Client 還要快一點點。
本次測試還是用到3台 VMware 主機,兩台是實際要乘載資料的,另一台是見證 Server,這台主機規格可以差一點,運作是要騰出一個 SSD, 一顆硬碟出來幫忙紀錄 vSAN 的運作情況。
vSAN 設定的畫面也有點變更,但還是要在 DataCenter 底下增加一個 Cluster (如下圖), 然後到設定 -> virtual SAN -> 一般 來啟動
前一陣子參加了 VMWare vSphere 6 的發表會,會中又有許多新的東西跑出來,個人覺得在使用安全性上有更大的保障,所以特別找了機會來測試一下,當然玩 vSAN 需要的條件比較嚴苛,但又比 5.0 剛推出來的又好很多,所以可以利用現有的 5.x vShpere 平台架設 6.0 的 ESX host 來執行,雖然效能會有點差,但是比自己生出三台主機出來要簡單多了.
首先我建立了 va, vb, vc 等三台 vmware host,每台都配置 2Core, 4Thread CPU,8G RAM,及不同 size的硬碟若干顆,vSAN的機制是不透過 RAID去管理這些硬碟,所有容錯機制都是由 Policy 來控制,VMWare 自動會去做判斷並管理,所以資料會被同步到哪邊去是由 VMWare 去控制的。
公司的人事小姐突然提出一個需要要我們架設一個 Moodle,想了一下最快的方式當然是在網路上找好心人士已經把整個系統架設完成的虛擬主機,整個搬回到自家環境來跑是最快的,尤其是 Moodle 是 Open Source,在OS Level 也採取免費的 Linux 版最省資源。
首先當然還是到 bitnami (https://bitnami.com/)去找找看有沒有安裝好的虛擬機器,很幸運的他有三種使用方式,第一種是抓回來安裝檔案,會把 MySQL, PHP 等環境一口氣安裝完成,目前我開站的WordPress也是這樣子安裝(參考: http://markit.dynu.net/wordpress/2012/12/21/wordpress-%E6%87%B6%E4%BA%BA%E5%AE%89%E8%A3%9D%E6%B3%95/),第三種方式是使用他們提供的雲端環境去跑,預計視需要一些租費用,適合那些有快速使用的需求。
今天我要採取第二種,抓VMWare 的版本,但是很不幸的這個格式是符合 VMWare WorkStation 的版本,公司本身就有使用VMWare vSphere,在使用上必須再透過一次轉檔才能使用 (Bitnami有提供說明)